唐代蒸青餅茶的制造|中國綠茶的歷史(五)
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中國綠茶的發(fā)展,大致經(jīng)歷了生煮羹飲、燒烤后煮飲、曬干收藏、原始曬青、原始烘青、原始炒青、蒸青粗茶、蒸青末茶、蒸青散茶、蒸青餅茶、炒青和烘青散茶、摻香綠茶、窨花綠茶、直到近代千姿百態(tài)名優(yōu)綠茶的產(chǎn)生。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,是歷代茶人不斷創(chuàng)新的結(jié)果。
蒸青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餅茶
比較精細(xì)加工的蒸青餅茶,出現(xiàn)在隋唐時期,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餅茶的基礎(chǔ)上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
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稱:“飲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餅茶者!贝茶就是粗老茶葉加工成的散茶;散茶,這里是指幼嫩芽葉加工成的曬青、炒青、烘青散葉茶,如唐時蜀州所產(chǎn)的雀舌、鳥嘴、麥顆、片甲、蟬翼之類的細(xì)嫩茶葉。
這些細(xì)嫩散葉茶可能是蒸葉后烘干而成,從而保持著茶葉的原形。單芽者像麥顆;松散嫩葉者像片甲和蟬翼;一芽一、二葉者像雀舌和鳥嘴。末茶是指蒸葉搗碎后干燥的碎末茶。
蒸青餅茶的制造方法,在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中有記述,即“晴,采之,蒸之,搗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”
唐代這種蒸青餅茶的制造,根據(jù)對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的理解,大體上是:
(1)采茶:采茶季節(jié),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稱:“凡采茶,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間!碑(dāng)茶發(fā)出新芽“若薇蕨始抽”時,采下嫩芽葉,粗老葉不好。即陸羽稱之為“筍者上,牙者次。葉卷上,葉舒次。”采摘要及時且精細(xì),“采不時,造不精,雜以卉莽,飲之成疾!本唧w采茶時是用一種叫“贏”的竹籃子去采茶。
(2)蒸茶:采來的葉子放在箅(小籃子)中,置箅于甑(木制或瓦制的圓桶)中,甑置鍋上,鍋內(nèi)盛水,燒水蒸葉。
(3)搗茶:蒸后的茶葉趁熱放在杵臼(又叫碓)中搗碎,但不必太細(xì)碎,有一些短碎嫩莖存在也不要緊。正如《茶經(jīng)》稱:“若茶之至嫩者,蒸罷熱搗,葉爛而牙筍(即莖——作者注)存焉!
(4)拍茶:拍茶即壓茶餅。將搗碎后的茶葉倒入鐵制的規(guī)(又稱模、棬,規(guī)有方形、圓形、花形幾種)中,規(guī)置墊有?(又叫衣,油絹制)的承(又叫臺、砧)上,用力拍壓茶葉,使茶餅緊實平整。壓好的餅茶涼干后要穿孔,便于烘干和烘干后穿成串。作者模仿制造餅茶時,為了使孔徑整齊,改為壓好后打孔。
(5)列茶晾茶:將壓好的茶餅從圈模中小心脫出,將脫出的茶餅列在芘筣(又叫贏子、蒡筤,竹編成)上晾干。
(6)焙茶: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稱,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