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茶名與茶字起源|中國茶文化
茶字,我們應還原成“荼”字去考釋。荼是茶字的前身,茶是所有茶和茶義字的“正名”,所以,茶字考源,我們就先從荼字考起。
前面說過,茶是南方的一種樹種,飲茶和茶業(yè)初興于巴蜀,所以,我國最初使用漢語漢字的黃河流域,不但沒有茶的概念和知識,連最早記述茶的“荼”和“槚”字,也是據(jù)巴蜀方言茶的字音,在當時的文字中選借的。
如茶字前身的“荼”字,原來就具“苦菜”、“雜草”和“白色”等多種釋義;《爾雅》中提出的我國第一個指茶的“槚”字,原本指楸樹,是古代常用來做棺材和琴瑟的樹種。那么,荼字是巴蜀什么方言的音譯呢?很明顯,它是由《爾雅》“槚,苦荼”的苦荼演化而來的。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指出,《爾雅》中的草木蟲魚的俗名,“多取雅之共名,而以味別之”。
這即是說,這“苦荼”的“苦”字,是指“荼”味;“荼”和“槚”,當應是共名了。對此,或許有人認為這里“荼”音讀為tu,而“槚”讀作為jiǎ,荼、槚怎么能相共呢?其實這里的“荼”,古不讀“徒”而讀“差(tsheai)”①;槚和“差”的讀音就比較接近而共得起來了。說清楚些,也就是“荼”字是巴蜀“苦荼”俗名的省稱;苦荼古讀kuatsheai,《爾雅》槚字,實際也就是“苦荼”拼讀出來之音譯。
所以,我國秦漢時辭書中用“槚”字,史籍中茶的正名又多用“荼”字,二者不但不矛盾,而且還是可以互通、互證和同源。那么,既是這樣,《爾雅》中“槚”字是出現(xiàn)最早的可以肯定的茶字,后來為什么不都從而采用“槚”,如王褒《僮約》“武陽買荼”,《說文解字》“荼,苦荼也,從艸余聲”,《廣雅》“荊巴間采荼作餅”,在漢和兩晉的文獻中,又大多用荼字以致最后演化出來的是茶而不是與槚有關的字呢?因為當時能看到和看懂《爾雅》的,主要也只是少數(shù)一些儒生。另外,槚是“苦荼”的拼讀,荼是“苦荼”的省讀,二者沒有正確和妥貼之分,所以,一切取決于用者習慣。民間特別是大多數(shù)勞動人民,他們不知道《爾雅》的苦荼是怎樣寫的,他們寫茶,當然也就只會就省而不會去講什么拼讀之字了。
荼和槚字,是源之于蜀人所說的“苦荼”,那么蔎和茗、荈三字呢?蔎字的字源,比荼、槚更明確,《方言》清楚指出:“蜀西南人謂荼曰蔎”,蔎是漢字蜀西南荼的方言的音譯。這里應該附帶指出,巴蜀“苦荼”、“蔎詫”和“葭萌”等茶的方言,都是雙音節(jié),為什么唯獨蜀西南稱茶曰“蔎”是一個音節(jié)呢?其實蜀西南人稱茶,也應當是兩個音節(jié)的,這里“蔎”是漢人的音譯,很可能是漢人在擇用什么同音字時,將雙音節(jié)合成一個音節(jié)了。所以,筆者相當肯定,“蔎”不是真正的蜀西南茶的方言,而只是按漢人習慣取蜀西南方言拼讀的音譯。
荈,孫楚《出歌》“姜、桂、荼荈出巴蜀”,晉代時,人們還指“荈”為巴蜀的方物,自然其稱也是巴蜀的方言了。那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