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解武夷巖茶的制作工序|武夷巖茶工藝
三次翻茶后,再焙約半個小時,用手捻茶即成末,說明茶已足干。這只是一般要求,在實際操作中,還要憑焙茶師的經驗靈活掌握,每次翻茶時焙窟的火堆,須進行一次“撥灰”,即用木制小焙刀,在火堆邊沿將灰撥勻,使火力均衡,并控制火溫。
茶葉在足干的基礎上,再進行文火慢燉。燉火:即低溫慢烘,是武夷巖茶傳統制法的重要工藝。巖茶經過低溫久烘,促進了茶葉內含物的轉化,同時以火調香,以火調味,使香氣、滋味進一步提高,達到熟化香氣、增進湯色、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。燉火的高超技術,為武夷巖茶所特有。
燉火的火溫,傳統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籠外側,有一定的熱手感即為適度,或用眼睛距焙籠內的茶葉5~6寸處利用火溫對視覺的沖擊來把握溫度。燉火的溫度以85℃左右為宜。為了避免香氣喪失,焙籠還須加蓋。對優(yōu)良品種及名叢,在燉火時,還須墊上“小種紙”來保護茶條。
燉火過程費時較長,一般需七小時左右,低溫久烘時間的長短,依據(a)茶葉內質要求不同而定;(b)市場消費者要求不同而定。同時還應根據茶葉的變化,及時進行翻焙處理。
武夷巖茶在焙至足火時,觀其茶葉表面,會呈現寶色、油潤,聞干茶具有特有的“花果香”、“焦糖香”,為理想之茶。這種焙法獨具特色。因此,清代梁章鉅稱“武夷焙法實甲天下”。
十二、成品毛茶
補火后,將茶裝入茶箱內,放在干燥的室內,待制茶結束,挑運下山,交茶莊處理(精制)。
詳解武夷巖茶的制作工序
武夷巖茶工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