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解武夷巖茶的制作工序|武夷巖茶工藝
揉捻
茶青取出后,趁熱迅速置于揉茶臺上的揉茶?中,將炒青葉壓于揉捻篩中來回推拉,直至葉汁足量流出,卷成條形,濃香撲鼻,即解塊抖松。然后再將兩人所揉之葉并入鍋中復炒,復炒溫度比初炒低(200℃~240℃),時間也比初炒短,約半分鐘,僅翻轉數(shù)下,取出再揉,揉茶時間比初揉略短。經(jīng)雙炒雙揉之后的茶葉,即可進入焙房初焙。
雙炒雙揉技術是武夷巖茶制作工藝中特有的方法,也是非常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,復炒可彌補第一次炒青的不足,通過再加熱促進巖茶香、味、韻的形成和持久;復揉使毛茶條索更緊結美觀。雙炒雙揉形成武夷巖茶獨特的“蜻蜓頭”、“蛙皮狀”、“三節(jié)色”。
七、初焙
初焙,俗稱“走水焙”,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溫使茶葉中一些物質受熱轉化。青葉經(jīng)雙炒雙揉后,即送至焙房烘焙。焙房窗戶須緊閉,水分僅能從屋頂隙縫中透曳,溫度控制在100℃~110℃。將炒揉的茶葉均勻放置狹腰篾制的焙籠中,攤葉厚度為2~3厘米,然后將焙籠移于焙窟上,約10~12分鐘,翻拌三次。由于各焙窟溫度有高有低,茶葉初焙應在不同溫度下完成。下焙后六、七成干的茶葉叫茶索!
巖茶初焙,是為了抑制酵素,固定品質,因此要在高溫下短時間內(僅十一二分鐘)進行,這樣可最大程度減少茶葉中芬芳油等物質的損失,又可使酵素失去活力。
八、揚簸
茶葉起焙后,倒入簸箕弧內,用簸箕揚去黃片、碎片、茶末和其他夾雜物。揚簸在烘焙房內進行,簸過的茶葉攤入水篩中,每六焙拼一水篩,厚度約為3~5厘米,然后移出焙房外,擱于攤青架上晾索。
九、晾索
晾索的目的一是避免焙后的茶葉積壓一堆,未干茶葉堆壓發(fā)熱易產(chǎn)生劣變;二是避免受熱過久,茶香喪失,同時晾索也可使茶葉轉色,有油潤之感。晾索時間約5~6小時,然后才能交揀茶工揀剔。
十、揀茶
揀去揚簸未干凈的黃片、茶梗,以及無條索的葉子,揀茶一般在茶廠較亮處進行。
十一、復焙
為了使茶葉焙至相應的程度,減少茶香喪失和茶素的減損,復焙時,溫度應比初焙時略低。
方法:經(jīng)揀剔的茶葉,放入焙籠內,每籠約0.75公斤,將其平鋪于焙籠上,進行烘焙。烘焙所需的火溫通常以100℃左右,焙至二十分鐘后進行第二次翻茶。其后,焙至約四十分鐘,進行第三次翻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