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關(guān)沱茶集團的故事集:歷史這樣定格
今年5月,我們兩次參觀下關(guān) 沱茶博物館。博物館設在茶廠一進大門的右側(cè),和其他的現(xiàn)代廠房設計不一樣,博物館采用的是傳統(tǒng)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設計,灰白色彩的樸實靜逸和飛檐串角間的大氣典雅相得益彰。雕刻著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茶界泰斗陳宗懋題寫的:“下關(guān) 沱茶博物館”幾個字的石頭靜臥在草毯上。拾級而上進入大門,幾組表現(xiàn)制茶、運茶的雕塑在院子里無聲地忙碌著,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茶香,還沒走進展廳,我們就已忘記了身處一個大型的工業(yè)廠區(qū)——這是茶的文化故里,是茶的歷史長河,是茶的大千世界......
在第一展廳,我們見到了鑲嵌在地下的滇藏茶馬古道行走路線沙盤。在高低起伏的群山峻嶺間,一條蜿蜒盤曲的茶馬古道霸氣地穿山越嶺、渡河過江直至拉薩。依靠醒目的蒼山、洱海,我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所在地——下關(guān) 。普洱茶區(qū)向西北方向的“茶馬北線”和臨滄、保山茶區(qū)向北邊方向的“順(鳳慶舊稱順寧)下(下關(guān) )線”等幾條茶馬古道支線和南方絲綢之路,無一不交匯于下關(guān) ,下關(guān) 成為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。
清雍正至光緒年間,滇南一帶瘧疾、鼠疫等瘴癘流行,據(jù)清光緒《普洱府考》記載,乾隆末至光緒年間,死于瘧疾、鼠疫的普洱文武官員就達17人,士兵和當?shù)貓F練的兵丁更達數(shù)百名。嘉慶五年(1800年),迤南兵備道道臺屠述讕也染瘴身亡。其間平民百姓死亡的人數(shù)更不可勝計。瘧疾在景谷流行的時間最長,民國時期,景谷成為云南的一等瘴區(qū),千村薜藶,萬戶蕭疏。加之這些地方匪盜出沒頻繁,不少茶商、馬幫為此望而卻步。茶葉交易中心于是逐漸西移。到清代后期,滇西的商貿(mào)重鎮(zhèn)——下關(guān) ,就取代了普洱成為西南最大的緊壓茶加工中心和茶葉交易集散地。大大小小上百家商號集結(jié)于此,成群結(jié)隊的馬幫進駐連片的馬店、堆店,低沉回響的铓鑼聲和此起彼伏的趕馬調(diào)縈繞于此,南來北往的馬幫匯成了人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。
1902年,中國茶葉史上一個重大事件發(fā)生了,它就是“永昌祥”創(chuàng)制出下關(guān) 沱茶。
“永昌祥”的創(chuàng)始人乃何許人也?下關(guān) 沱茶到底由誰創(chuàng)制?要回答這些問題,得從清光緒28年(1902年)說起。是年,當初頗有影響力的大理喜洲四大商幫首富嚴子珍創(chuàng)建了“永昌祥”商號。稟賦聰穎、富有遠見、極諳經(jīng)營之道的他,十分善于捕捉商機。經(jīng)商中,他在西康會理(今四川)結(jié)識了江西巨賈彭永昌,并為彭所賞識。1902年初,雙方議定由彭出資、由嚴出力創(chuàng)立商號,“永昌祥”于是誕生了。鑒于當時滇茶在四川供不應求,川絲滯銷積壓的市場狀況,永昌祥制定了“川銷滇茶,滇銷川絲”的經(jīng)營方略,同時將總部由喜洲遷至下關(guān) 。
當時,通過馬幫從普洱、臨滄地區(qū)運往下關(guān) 的大葉種青毛茶,在原料產(chǎn)地用筍葉包裝運到下關(guān) 后再揉制加工運往西藏、四川等地,所以,下關(guān) 的商戶均以揉制緊茶、餅茶而著稱。“永昌祥&rd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