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探云南茶馬王
茅、西雙版納諸地,以及臨滄的部分地區(qū));弄棟節(jié)度(今楚雄、姚安等地區(qū)),其下有會川都督(會理至大渡河一帶);寧北節(jié)度,后改劍川節(jié)度(包括洱源、劍川、鶴慶、蘭坪等地);麗水節(jié)度(伊洛瓦底江上游兩岸);鐵橋節(jié)度(迪慶、麗江地區(qū)及鹽邊諸地);拓東節(jié)度(昆明、曲靖、昭通),其下轄通海都督(紅河、文山)。
關于“西蕃之用普茶,以自唐時”,說明云南與藏族地區(qū)的普洱 茶貿易,始于唐朝云南地方政權的南昭國時期。而此時期的八大行政區(qū)中,十賧區(qū)(洱海地區(qū),今大理下關地區(qū))為直屬區(qū);鐵橋節(jié)度為今迪慶、麗江地區(qū)及鹽邊諸地,鐵橋節(jié)度的主要民族為么些、西蕃。通過十賧區(qū)、鐵橋節(jié)度的普洱 茶貿易之路,也就是著名的“大理、麗江、迪慶、西藏”茶馬古道之一,目前為大家所周知!
南詔在統一洱海區(qū)與滇池地區(qū)后,與唐朝的交往,即通過拓東節(jié)度(玉溪、昆明、曲靖、昭通)的滇、川、藏及滇、川、長安的古道,是另外一條重要的茶馬古道。
由于蒙舍詔從永昌到巍山,再到洱海,建立以大理為都的南詔國,加之,后來段氏大理國的傳承,銀生節(jié)度、永昌節(jié)度以及巍山地區(qū),自然都成了云南產茶與制茶的重要區(qū)域。從臨滄地區(qū)發(fā)現眾多的野生古茶樹群落,甚至在離南詔發(fā)源地----巍山不遠的南澗縣保華擁正鄉(xiāng)都發(fā)現了野生大茶樹群落,可以說明這一點。
總之,南詔以來的云南古茶區(qū),包含了西雙版納、思茅、臨滄、保山、德宏及大理的部分地區(qū),這些地區(qū)現在也都是普洱 茶的重要產區(qū),只是清朝置普洱 府轄西雙版納、思茅以來,這兩地的名氣稍大而已。
云南曬青毛茶的誕生
《蠻書》記載“散收無采造法,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”,說明當時云南少數民族 制茶用的是曬青茶工藝,且是散茶形態(tài)。那云南曬青工藝是如何誕生的呢?據朱自振先生《茶史初探》一書解析,曬青工藝來源于云南少數民族 的原始的燒茶與曬茶加工方法。
原古的茶葉加工,首先可能來自茶葉的直接曬干,利于存儲,而且曬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經常的實踐。另外,人們在經常飲用中發(fā)現和為了克服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,產生了對茶葉的簡單加工,燒茶就是最簡單的一種。燒茶遺俗現在云南的傣族、佤族中間還有流傳。傣族、佤族所謂的燒茶,也即把茶樹上采摘的一芽五六葉的新梢,先放在火上燒烤到葉色焦黃,然后再投入到壺中煎飲。燒茶也就是殺青工藝的原形。燒茶所用器具,從最先的石器、陶器到鐵器,云南少數民族 中都有采用。
“燒茶”的傳承,最原始的,目前云南還有佤族的鐵板烤茶,傣族、基諾族的竹筒烤茶等。佤族鐵板烤茶用的是鐵板為“燒茶”容器,用茶樹鮮葉在鐵板上烤制到焦黃,然后再煮飲;而竹筒烤茶則是就地取材,用鮮竹筒作為“燒茶”容器,將茶樹鮮葉塞進竹筒,封住筒口,然后扔到火塘中,待烤制到竹筒焦黃為止,破開竹筒,取出茶葉煎飲。